函数嵌套
先来说说函数嵌套,python中的函数是可以嵌套的,也就是说可以将一个函数放在另一个函数里面,比如:
1 | def outer(name): |
你没看错,我们在函数里面定义了另一个函数,并把这个函数返回了?
返回出来的函数是带着它的所在的作用域的,这就是为什么返回出来的函数仍能访问外层函数的变量name,而且可以看到func1()
和func2()
结果不一样,这表明每次调用外层函数都会重新定义内层函数,事实也是如此。
装饰器
再来看看下面这个函数,<( ̄︶ ̄)↗
:
1 | def func(): |
这段函数只是空转100000次没什么意义,只是做个例子,假如我们想要运使用这个函数并输出运行了多长时间,我们可以这么做:
1 | import time |
我们可以在函数前后分别获取时间,两个时间的差就是函数的运行时间,这很简单。可是,如果我们有很多个函数都需要统计时间怎么办?每个函数调用前都加上同样的代码吗?
当然不是,受函数嵌套的启发,我们可以像下面这样定义一个函数:
1 | def count(func): |
然后把要计算运行时间的函数作为参数传给count函数,就是把count函数当一个代理人,替我们调用函数。
但是这样的话,调用func函数不能写func()
,要写count(func)
,有点别扭,再改进下:
1 | def count(func): |
如果再执行了这样的代码:
1 | func = count(func) |
这个什么意思?
其实就是把func
这个变量(函数也可理解成一种变量)重新绑定成count里面定义的inner()函数。这个时候我们再执行func()
就可以达到效果了,完整代码如下:
1 | import time |
装饰器的雏形出来了!装饰器就是像count这样的函数,用来给其它函数增加额外的功能,count函数在里面定义了一个inner函数用来包裹(装饰)被装饰的函数func。
不过这仅仅是雏形,并不是真正的装饰器,现在该让真正的装饰器登场了!
1 | import time |
在函数func()
的上面多了样东西:@count
,这个东西就是装饰器,它的本质等同于func = count(func)
。这样以后,每当我们需要为哪个函数的增加输出运行时间的功能,就在这个函数的定义前加上@count
。
万能的*
和**
如果func函数的参数数量不确定,我们可以使用参数收集和分配参数的技巧,代码如下:
1 | def count(func): |
这样的count装饰器对于参数数量任意的函数都可以匹配了。
带参数的装饰器
装饰器也可以有参数!
1 | import time |
看完以后是不是有点晕?(@_@;)
我来说说这个运行的过程:首先,程序等待输入,假定输入y
,这是switch变量赋值为True
,然后遇到@count(switch)
,这一行相当于调用了count函数,这个函数返回了一个装饰器,就是里面的wrapper
,然后对func函数使用这个装饰器。
(°ー°〃)
嗯?我应该说清楚了吧。。。
对!还有一个问题 (°ー°〃)
函数签名
每个函数都有一个属性,叫做函数签名,就是函数的名字,比如print函数的函数签名可以这样获得:
1 | print.__name__ |
一个函数使用了装饰器,表面上还是使用这个函数的名字,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?看下面代码:
1 | def outer(func): |
函数的签名已经改变了!
可是…
这个能有什么问题?
( ̄︶ ̄)↗
有些时候我们是需要使用这个函数签名的的,比如:根据输入的函数名字使用对应的函数(根据字符串获取函数的方法在后面的小实例有用到),有些模块也可能使用到了函数签名,如果不注意到这个细节,出错了也找不出什么问题来!
那么怎么解决?
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,我们只需使用一个内置模块的装饰器:
1 | import functools |
代码简洁明了,至于原理,我们奉行 “拿来主义”,只需要知道在用于包裹的函数上方加上@functools.wraps()
即可,不必纠结functools.wraps的内部实现
多个装饰器
装饰器可以使用多个,多个装饰器的执行顺序是从下往上的,看下面这个例子:
1 | def wrapper_1(func): |
这很好理解,我们在包装东西的时候,都是先从最里面的一层开始,一层一层包裹,直到最外层(就像“俄罗斯套娃“),所以先执行@wrapper_2
再执行外面的@wrapper_1
与此同时,这个例子中并没有调用func函数,但是却有执行的print语句,这更进一步证明了,@wrapper
这样的语句相当于执行了func=wrapper(func)
,这是在函数定义的时候马上就执行的,而不是调用的时候才执行的,要注意了
到目前,我们对函数的讲解就此结束,内容很多,读者们有得是时间消化了,也为我准备后面小实例提供了准备时间,读者们期待吧!(提示一下,我们将使用微信控制电脑!)
ヾ( ̄▽ ̄)Bye~Bye~